欢迎来到 论文网(www.lunww.net),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登陆】
【注册】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论文网 >> 论文阅读 >> 文史类论文 >> 文化研究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论析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来源: www.lunww.com    发布者:职称论文
浏览32次 时间:2010年12月25日 10:31
论文网8W xt B$b

论文网(www.lunww.com)学术期刊推广、学术论文发表、论文创作指导的正规代理机构,网站成立6年,与八、九百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合作,合作的期刊万方、维普、中国知网、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收录的正规期刊。详情可来电0519-83865052,或者QQ85782530 82534308咨询,或者投稿至:lunww@126.com注明期刊名称。
{5wu4c_ L8D*H4|0网络文化在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同时,突破时空的边界,迅速抢占了传统文化形态的生存空间和可以进一步拓展的生态位,成为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化传播的当代形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可以看作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人民群众中获得认知、认可、认同,其实是一个文化现象及其传播的过程。因此,探讨网络文化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之间的内在关联、现实境况以及实践路径是当代的重要课题。
&_ Z-_7H u^7N5i4lD0      一、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关联论文网I2jCH!S'x|rI~)K
      网络文化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之间的关联不仅来源于其现实的合理性,更来源于构成事物矛盾双方的内在需要性,即共同的文化品质和人文追求。论文网:SC(] }#E%VO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文品格论文网 Gw D8hDNe.r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通过卓有成效的理论普及工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广大群众接受认同的过程。大众化意味着“化大众”,即在接受的基础上,注意采用通俗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知识来化育(教化、感化)大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升为每一位普通中国人的一种自觉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这个过程既是知识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也是价值观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大众化”作为一个知识传播过程. 遵循的是理性原则,如同一般的知识传播一样,需要讲清其科学原理和科学逻辑。而作为一个价值观传播过程,就不仅仅是讲明科学道理这么简单,因为关涉到某种价值的接受和认同就需要运用到价值理性,要告诉大众它不仅是有用的,还是好的,是值得人们去追求的。这就要求在“大众化”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科学思维,还应从其人文的品质或文化的角度中去思考
G7?Et[$a:l(L.pe0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狭隘和片面的理解,过多地强调它的政治意义和意识形态性,而忽略其文化品格和文化过程。诚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但其“化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命令、政治指令的传递;更是一种政治价值、政治理念和规范的传播,即文化或人文的传播。我们说,政治与文化都不是一种被动的社会陈设,它们都是一种作用于社会的力量。政治的传播方式是统治阶级利用其掌握的国家机器来对群众施加影响,以大力张扬、传播和灌输,使其成为公共观念,具有某种强制性;而文化的传播方式是以有形的感召和无形的潜移默化来施加影响,更加隐秘和“润物细无声”。在人们厌倦说教、疏远政治的当下,在“大众化”的过程中认识其文化品格,用文化的原理、用人文的力量或许能受到更好的效果。论文网,c*hx+]]dy%q.K'u
    (二)网络文化传播的人文使命
.W#]%Q%G-y5hk?0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条件,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文化承载着人类的基本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历史昭示我们,人类固然需要物质,但更需要精神和人文智慧。人类发展至今,创造了许多重要的文明成果,网络是其一。以网络为物质基础构筑起来的网络文化改变了人类传统文化的空间存在形态,催生了对外部世界的新的认识和反应方式。作为文化传播的当代形态,网络文化必然承载着重要责任,即指引人类追求更美好、更和谐、更理智、更高尚的生活的使命。可是,曾几何时,我们在享受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快捷、多样的同时,却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它的人文缺场。如网络成瘾、信息犯罪、网络色情、金融诈骗、窃取机密情报、造谣中伤、煽动性政治宣传、制造混乱等问题就让现代人在精神上遭遇到巨大压力,道德出现滑坡、心灵陷人困惑、生活产生迷茫,在人类发展的丛林里渐渐迷失了方向。这是网络文化带给我们眼花缭乱的晕眩后,所带来的人文主义的萎缩和文化向度的缺失。论文网V l f~5yf*s&k
  人类生活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这一目的应该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网络是人的创造物,是人为发展自身的智力、能力、社会关系等而创设,网络文化应为人走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精神和心灵的指引。面对当前网络文化的娱乐化、游戏化、商品化、工具化倾向,网络文化应在人类社会文化的演绎推进上承担起弘扬先进、高雅文化,摈弃庸俗、媚俗、低俗等落后文化,以真正承担起指引人类走向更好的未来的严肃而厚重的责任。论文网-k `(L0NI Xl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用先进文化武装大众头脑,使其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主导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科学品性、政治意义,更兼具文化品格。而网络文化自身拥有不可推卸的弘扬先进、推崇高尚的使命。这是二者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拥有的共同的文化诉求与内在关联。
N#gxjH6L\ ^!y^0    二、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境况
+u0J8J+zX5AI0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它基于传统“媒介”文化但又是对传统的综合与突破。将“大众化”的任务放置在网络文化这个新传播媒介来实现,就需要思考因为各种关联条件的变更而使“大众化”这一先进文化传播活动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些可能性问题。
.Qb3};HhZ{0  (一)传播介体权力系统的退场以及社会政治价值的多元论文网%_/SFwO z/z~X u
  从传播的介体看,传统的媒介文化所构成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封闭的文化体系,因为受到技术、时空的限制,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自上而下、以少对多的金字塔型的权力传播系统,无论是通过传统的公众的报纸、广播、电视或者其他个人媒介,都是根据权力机构的意识形态来进行宣传与教化,这种权力系统具有强大的威力,在信息掌握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左右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使普通大众朝着权力媒体引导的声音而行事,也容易使“大众化”的过程犹如医生给病人进行“皮下注射”般可预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民众中容易成为传播的主流。而网络文化因为嵌人了新技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方式构成的“虚拟空间”,各种信息可以迅速地通过网络复制、传送、转换,这样所构成的就是一个相对开放、兼容、共享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系统容纳了各国各民族的多元政治文化,使五花八门的意识形态信息充斥网络,造成整个社会政治价值的多元化。
3kL?6@{+L q)g0  (二)传播主体中心角色的流失以及社会政治话语的多样
6G{#Jl*Rd0  传统的金字塔型的权力传播系统赋予传播主体以领导权、控制权,由于技术、时空的限制,信息往往由少数人掌握经有限的人使用,传播主体成为高高在上的权威者与主导者,“大众化”的过程一般遵循的是宣传—灌输—接受这样一条路径。在“大众化”的运作过程中,传播主体,尤其是领导、上级机关是信息的掌控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把关人”,他们把符合传播主体标准的信息、内容进行层层把关、加工、处理、过滤、净化,选择合适的信息进行传播、宣讲,同时,对宣讲的时间、方式进行适当配置,经过这一“把关”而传送出来的声音必定是一种权威话语。而传统传播介体权力系统的退场,传播主体的中心角色遭受质疑。网络的出现,将全世界所有的信息资源汇集到了一起,在这一系统中,只要上网就进人到全人类的生存环境中,于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理想、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交织在一起,传播交流处在一种无序而混乱的状态,主流话语、主流思想难以形成。社会政治话语的多样化由于网络文化的出现而不可避免。
6@v$I0b||7o ST*u W0  (三)传播客体个性意识的张扬以及社会政治行为的疏离论文网1kP_dX r^ x

kF~ o$qVz#rR s9T0    传播介体线性的金字塔型的传播体系,使得传统的传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明晰的、确定的。传统的传播主体的权威角色作用于传播客体,直接导致了传播客体处于一种“我说你听,我推你动”的受控、被动局面,充当的是受教育、被灌输的角色,习惯于被动地遵从而较少选择的自由,个性意识往往处于被压抑状态。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沉寂的、确定的关系格局,它以强大的力量在一夜之间将世界上各个角落的信息汇集到你面前,构成了一个开放的、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库,实现了资源的真正共享。如果说传统的“大众化”让人感觉是一种“皮下注射”式的强制灌输的话,那么,网络文化给予的自由选择意识大大释放,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灌输的抵触,使得民众在“大众化”中存在着有意无意中淡化政治、疏离政治的倾向。面对网络时代带来的社会政治价值多元、政治话语多样、政治行为疏离的倾向,考察“大众化”的现实状态,还有两个重大挑战或现实难题需要进入我们的思考视闽。
Yg` yf.Z3l%c0    一是网络文化的“霸权主义”渗透。论文网O/fy @6A ZS
    网络文化不是一个脱离现实世界之外而建立的纯粹的“虚拟”文化,相反,它是现实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网络文化从产生起就带有明显的霸权文化的特征,这一特征的显现是以对网络技术的控制为基础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强势、技术强势向全世界输出其所奉行的文化主张、价值理念和政治思想,以使他们的文化成为“霸权文化”,遏制和消解其他文化元素。因此,网络文化成为一个新的工具,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言论在此充斥,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亦在此登场。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争夺战中,若无坚定的信念和相当的辨别能力,其思想观念必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强势的情况下,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大众的主流价值观,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H,IC-PX.N)Sxr${Zo0  二是网络文化的“后现代”倾向。论文网"bM.ep {
  网络文化和传统“媒介”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在多方面又否定、批判和超越了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呈现出一种追求感性而轻视理性、追求平俗而反对高雅、追求实际反对深厚的“后现代”文化趋向。比如,网络传播对传统政治文化传播的最大挑战是对“中心”和“权威”的排拒。传统的政治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组织和机构,而网络传播不受国界、民族、宗教的限制,通过超链接、超文本的手段,将全球各种文化信息连接在一起,使人们的价值选择、生活方式和知识兴趣趋向多元化,传统媒介文化权力系统所建构起来的对精神“信仰”的追求、对深层意义的探索以及一种理性的思维逻辑模式都因网络传播媒介的开放与兼容,传播主体中心话语的消失而被解构和去魅。加之,作为传播客体的大众进人网络世界中,就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特殊的虚拟身份,可以非常方便地对自己进行各种伪装,无需面对自己真实的思想。面对多种选择的自由,人的惰性使普通民众容易抛弃崇高,选择平庸;追求肤浅,放弃深厚;而代之以一种非逻辑的思考方式以及对任何事物无需探究也无需解释,不追求思想也不追求深度的“后现代”选择。这种后现代选择必然消解传统文化权力系统建构起来的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和主流地位,对“大众化”带来冲击与危机。论文网Hy+yT4lFG
  三、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论文网Y9i K9PW `o
  伴随网络的迅猛普及,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各个领域都试图通过网络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主张,世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较量也早已在网络文化中拉开。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进行的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强权政治的推行以及网络文化的去中心、去权威的后现代倾向,网络文化需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导引普通大众,这是网络文化传播在当代中国的使命。论文网C4H ?*v"ukC.s7V
  (一)利用传播介体的综合力,将抽象的理论创制为亲近性读本
8Y7T"r-_#|jI0  网络具备所有电子媒介的综合特点,可以利用文字、声音、图画、色彩、影视以及三维空间、虚拟视觉等各种方式进行信息的整合与传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仿真性,使传播客体有全方位的知觉体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本身所特有的抽象性、概括性,甚至是艰深的。如果还是干巴巴的教条和学术化、经院化语言,对普通大众而言是毫无吸引力的,其势必为其他文化形式所淹没。利用网络的多媒体特点将抽象生硬的理论转换为活泼、生动的文字、图片、影视、动画、音乐,使事与理、情与法、形与声、形与神有机融合,赋予生硬的理论以亲近的文本与活泼的形式,使大众在轻松愉快、自然而然中被吸引。这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很重要,因为对于任何一种理论而言,吸引是接受的第一步,如果不能首先从形式上吸引大众、激发大众兴趣的话,尽管是“科学理论”、“先进文化”也会降低被大众感知的机会,当然也难以达成认同。论文网 Z]3aY:Qw
  (二)发挥传播主体的创造力,将深刻的理论  赋予其日常性意义
_\*y-yhsv3ZYZ0  毋庸质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的彻底性。它既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又是真善美的统一。它是一种普世关怀,以解放全人类为终极价值目标,又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如何将这些深刻的理论让普通大众理解与接受?诚然,利用网络的综合特点在形式上吸引人固然重要,但要真正成为主流文化,真理性的内容才是根本。当下值得警惕的是要避免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游离于普通民众生活视阑的空谈世事和寻章摘句的枯燥说教;要避免大众因感觉不到理论对于自己的意义而敬而远之。所以,在“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传播主体的创造力,要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对于普通生命体悟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彰显其人文关怀,为普通生命提供意义引领。因此,以网络文化为媒介进行“大众化”的过程中,在内容上要注意从一般的原理层面转向当下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里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理论思考层面,思想内容上须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理论内容的表述要摒弃过于繁琐的逻辑论证。这样才能在一个内容为主和自主选择的时代,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引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文化。论文网^,ys@8UO }9F
  (二)激发传播客体的学习力,将硬性的灌输转换为自觉性素养
6~ HsBn:NS0  其中最重要的是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首先要提升大众的价值判断能力,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尤其是认清媒介不是纯粹的传播技术和信息工具,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它的背后隐含的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其次要提升大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网络的海量信息,彼此之间并无特别的关联,它所解构的大量社会知识很可能是断章取义的当下“片段”或“碎片”,由这些碎片串联起来的网络文化环境必定缺乏历史感和使命感,是肤浅和不连贯的。整日沉迷于“当下”与“碎片”中必然造成思维的肤浅和混乱,拒绝崇高追求平庸。网络文化承载着传播先进文化的使命,每一位普通中国人其实也承载着未来的责任。在选择面前,激发每一位普通中国人的学习力,将硬性的灌输转为理性的思考和高尚精神的培育,使他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各种理论思潮和观念中选择和接受既适合自身发展又能够促进自己国家、民族和全体人类发展的理论和观念体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

])@3Tx w-w0
TAG: 马克思 中国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