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论文网(www.lunww.net),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登陆】
【注册】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论文网 >> 论文阅读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关于构建校企融合的高职教育文化体系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来源: 论文网    发布者:陈云涛
浏览22次 时间:2011年11月23日 09:39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校企融合视域下,对企业价值观尊重与吸纳、并予以延展与校正,是高职文化新的自觉,而以自省的方式重新构建起科学的高职教育文化体系,同时防止工具理性和知识育人的滥觞,走出固有的迷思,对于高职教育文化本身、对于校企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网t.e$V2Q ]#[
  [论文关键词]校企融合 高职教育 文化体系 
7M m:pV:J x0   论文网 V1FGp!RB,q_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大学逻辑与市场逻辑的接触与碰撞,进而产生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协调问题。为此,应当加快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主动顺应企业和市场的发展需求,完善学校的办理理念与办学模式,确立起一种校企融合的高职教育文化体系。 论文网+PFG2CN8M#U{/a6P
   论文网c%A;~yaIm0nsA
  一、校企融合:高职教育的文化自觉 
]wT2^7zl7y w0   论文网%C0]*`,M+m1[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只有采取以就业导向的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所学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同时解决诸如“企业人力资源短缺”“劳动者素质提升”“就业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但是,校企结合的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产学脱节、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其中,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成功与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而这种文化对接的核心,就是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在高职文化中的融合度的问题。 论文网$f+@ J"S+iY5F v
   论文网PNa|/p`!rAa
  1.尊重与吸纳企业价值观是校企融合的文化动力。文化是一个复杂整体,它所包括的内容遍及人为的每一个角落,但其实质内涵就是价值观问题。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财富追求是企业最基本的原则,其产业经营及岗位设置都是基于一条能够获得利润的价值链,价值链搭建完成,企业的生命线也就有了保证。为企业更好地完善这条价值链而培养高技能的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正确地理解并尊重企业价值链则是高职教育中校企融合的重要功课。这种价值链的外在符号表述通常就是所谓的企业文化。高职教育就过程和方位而言尚不能完全伸入企业内部,所以,尊重并把握住企业的文化,就可以间接把握住企业精神、宗旨、目标使命、经营理念、行为准则、形象标志、产品品牌等企业的基本内涵和功能,理解企业生存的理由和目的,这也是文化的融合。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要解答诸如“企业缘何而来、企业为何存在、企业要往何处去、企业怎样做才能让公众和社会满意”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而类似的问题和对答案的探究,本身也是高职文化建设的重要参照与内在自省。事实上,企业文化与大学文化构成了高职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坐标,如果说知识生产与公民塑造是传统大学文化的精神根基,产品生产与利润创造是企业文化的价值本性,高职文化的追求,就是一种由大学文化出发,不断尊重和吸纳企业文化,最终找到针对两者的“黄金分割”的过程。 
~f8B&f$FD3r2q Xy0   
H4O uO@/Q9`0  2.延展与校正企业价值观是校企融合的文化责任。一直以来,校企融合都存在着“一头热”的现象:高职院校正下大力气建立一整套与校内教学一样严格的大纲、计划、课时、制度、师资、设备及运行程序用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而企业却认为,投入教育产出不明显,接纳学生实习乃至就业就更是一种高姿态了。这里面有政策导向不明晰、社会认同不足等多重因素,但企业文化对高校(高职)文化的不认同也是一个潜在的方面,换一句话说,企业文化对高职文化存有误读,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在人本性和社会性上有待延展。 论文网%T~EO(n@'aL
  高校始终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基本诉求,以发展人的理性、产生活的智慧、激发新的知识为己任,这似乎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价值观风马牛不相及,但学生心智的解放过程何尝不是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前奏?何况在全社会都大力倡导社会责任的大背景下,作为“经济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企业的价值观早就不能局限于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而应延展为同时增进其他利益相关者乃至社会成员的利益,承担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等。当然,教育不是慈善,但只有企业把自身的这种价值观延展了,从更大的视野上关照企业与人的追求,校企融合才能真正形成文化的对接。 
$Y.TSG'^ z0   
_/`} {QW0  二、体系重建:校企融合下高职文化自省 
6V1oH(G8x{z#MN^C)I0   论文网iZ(Z@c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天然联系,决定了两种文化必须相融合、相贯通。但作为本质是培育人才的文化,高职文化在校企融合中应该超越企业的效益化要求,架构起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文化体系。 论文网1U+U!ox-vS\H U
   论文网0my0oUK
  1.以大学精神为魂。校企融合要求高职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尊重和认同,但并不排斥高职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种形态而应具备的大学精神的特质;相反,作为一种孕育历史短暂、积淀缺乏深度的校园文化,高职文化更应该高扬大学精神的旗帜。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在其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的稳定的心理定式和精神状态,在其一般意义上,也常被泛读为大学理念乃至大学理想。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虽然,对于“什么是大学精神”,国内外学者研究甚多、表述各异,但归纳起来,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精神通常包括人文关怀、理性主义和自由独立三个方面,推衍开来还有批判精神、创新精神、追求卓越等基本内涵。大学之所以能千百年来始终站在时代高地,诠释社会进步、剖析世事冷暖,就是因为它固守着的这些独有的精神魅力。当然,高职文化以大学精神为魂,也要兼容其教育的职业性。大学精神从本质上来说体现的是大学发展的内部逻辑,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大学发展到20世纪中期时产生的一种新类型,虽然在运作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向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进行诸多借鉴,但在办学主体、办学目标、办学路径等方面仍与传统大学有很大的差异,以大学精神为魂也不能简单地沿袭或套用上文所述的基本含义,而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充实和完善大学精神。传统大学从人文主义的角度主张宽泛的“厚德载物”,而高职院校则通常将“德”的理念与职业理想相贯通,使这面精神旗帜带上鲜明的职业情怀的色彩。这里所说的职业情怀,是指高职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职业认识、理解、情感与态度。它以对职业价值的理性认识为核心,同时展开对职业目标、职业道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信念、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从显性的角度看,如果说,大学精神重在追求“大写的人”(公民)的塑造话,那么,高职教育语境下大学精神的文化指向则专注于“合格的人”(职业人)的培养,这有点类似于上海交大前校长翁史烈所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 论文网&e+C;j']:[
  2.以企业文化为本。主体是文化的第一要素。高职文化以何为根本,取决于它培养的学生具备的文化动脉。从培养目标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大多数高职学生,将在企业开始他步入社会的第一站,他们必须尊崇企业文化的氛围和熏陶;从培养模式看,高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生有相当一段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服务于企业,这必然使得学校潜移默化地适应企业并热爱企业。反过来讲,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同、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接纳,一方面来源于对学生优良职业精神的赞赏,另一方面则在于对所谓“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专”的层面,即企业文化的张扬。再进一步说,就是企业文化所要求的、与市场相匹配的专业能力的体现。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后,高职院校以企业文化为本,坚持突出专业面向,培育和铸就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育人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不少高职院校在教学体系中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大量增设实训模块,大规模实施工学交替;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与行业标准相一致的实训场所,营造良好的实践性教学环境,强化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聘请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缩短了学生掌握先进职业技术的时间差,消除了企业文化传授的空间隔阂,为专业基础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效支撑。这种“零距离”的对接,使得诸多院校形成了一些核心的专业文化,成为其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论文网hl_8frC!rr
  3.以开放合作为链。校企合作环境下,社会需求、市场趋势、行业动态、企业发展等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指引,而高职院校也为社会、市场、行业、企业的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注入了发展活力。这种相辅相成、发展共赢的内在联系构建起一种开放的职业教育生态。在这种职业教育生态下的高职文化,也必定会贯穿着多方位的交流合作、多渠道的资源共享和多维度的理念交融。伴随着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产学研结合、资源流动的深入开展,高职文化的面向也会打破传统的行进流程。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一线真切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增强了职业归属感;另一方面,许多外在的文化因子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动态地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校企融合的新载体——职业教育集团广泛成立后,高职文化的开放性不断加强,文化育人的功效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当然,校企融合的高职文化,其开放性除了不断链接市场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智力转化效能外,校内自身优势的开发、潜在资源的发掘等也不容忽视。 论文网&_VoC6Iz
   论文网F`(lEb:s6j[({+c
  三、习惯性迷失:校企融合中的文化混淆 论文网EL*K rA5t&k o
   
0OLf"e\A&?6b4sT0  随着我国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逐渐迈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不断加速,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建设校企融合的高职教育文化也更为迫切,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文化建设的迷失。 论文网 brw!a'qZ7t&c6V
   
!l R$CbE S%A0  1.以工具理性取代大学精神。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它以激励创新、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贯穿着鲜明的工具理性。在校企融合的高职文化体系构建过程中,有时很难区分经营文化和育人文化的着眼点;加之我们通常所说的“就业导向”,高职教育在逻辑起点上就带有极强的功利性任务。按照洪堡的观点,如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普通教育使人学会理性思考,使“人之能够为人”的话,那么职业教育“授人一技之长”的定位本身就划定了它的实用主义倾向。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着以工具理性取代大学精神的取向。一方面,学什么?市场说了算。另一方面,学校办得好不好?就业率说了算。实用主义充斥了高职校园,追求“无用之用”成为迂腐,人文关怀的光辉日益暗淡。正如历史学者薛涌所说:“什么是大学生活的核心?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disputacion(论辩)。这种‘论辩’,并非一定是公开的口头辩论,而更多的是在心灵中默然进行的是非辨析,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精神努力。”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高职文化在精神层面的缺失值得反思。 
+E{.Qv Ku0   
F)an$Hp@NY0  2.以知识育人取代文化育人。在高职教育的日常阐述中,我们习惯于将知识和文化连在一起,或者视同一物。其实,二者有着较大的差别。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如“科学知识”等;文化则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如体育、美术、地方风俗,以及人的修养、气质等。“文化”是在“知识”的前提下升华而成的一种智慧、素养和精神气度。在校企融合语境中,我们既要追求“知识”之舟,也要注重“文化”之舵——一如传统文化“庖丁解牛”所宣扬的“由技至道”:操作自如之后,就可以减轻对书本知识的依赖,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由于应试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今教育的视界中,塑造“知识人”早已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信条,知识被看成是人的唯一规定性和人之本质。而实际上,单纯的知识育人是目中无人的教育,它不是引导人驾驭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做知识的主人,反而把知识捧上神坛,让人匍匐在知识之下,顶礼膜拜,死记硬背,做知识的驯顺奴隶。压抑人性、压抑个性、压抑创造性是知识育人畸形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所以,教育回归人的自身、回归人的生活、回归文化层面,已是中国教育迫在眉睫的选择。高职教育强调工学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会对知识和技术能力进行过度渲染,将单一知识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敲门砖,甚至发挥到极致。长远地讲,这种不合理的文化体系的架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 论文网)kyp+L.KQ BHr%@d:{
   
tZz"Ml)KG0  四、高职文化需要统筹架构 
5r\Y{1E^KO0   论文网1{_ B9B7W
  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作为有别于传统学科型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育文化体系构建的特殊性,即这种能够感染、引导学生的文化应当是与学生的精神使命、专业能力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的,它映射出工学结合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协作融合的态度和学生潜移默化的结果。这其中,大学精神是文化体系的灵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则是体系之本,而营造校企融合的开放文化则是整个体系的链条,这三者不仅相互影响,而且以最大的可能和最快的速度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风格。所以,对高职文化体系架构的考虑不仅要着眼于高职校园文化的整体走向,着眼于社会需求和产业特色,也要着眼于每个具有个性的高职院校的文化要素与传统基调。 
6g(d(ig:F s B z/R$|3f0  只有统筹架构高职文化,在高度上致力于大学精神的扬弃,在深度上注重企业文化的内涵挖掘,在广度上广泛寻求开放合作的环境,学生的精神面貌、从业素养和学习生态才会得到协调发展,也就必然会使高职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焕发出和谐而生动的力量。
TAG: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